谭波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
来源:学术论文
更新日期:2021-02-04
摘要: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张仲景《伤寒论》,临床上应用广泛,关于该方的适应症,使用者见仁见智。谭波主任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本方的适应症,在临床应用时既能快速处方,又能取得较好效果。在此简单介绍。
关键词:柴胡桂枝干姜汤;谭波;
谭波主任医师,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,山东省名中医专家,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。谭波经常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冠心病、胃炎、失眠、胆结石甚至肿瘤等疾病,效果确切,现总结该方应用经验如下。
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47条:“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者,此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。”很多伤寒学者对本方都有论述。刘老[1]认为该方病机是“邪传少阳,气化失常,津液不布”,临床见“少阳证而又有太阴病”、“有少阳的病机,而且口渴、心烦,又能喝水,有这样情况的糖尿病”、“疟的发冷恶寒偏多”、“肝炎病......肝区疼......脉弦而缓”者,临床上放手使用该方即可,效果确切。胡老[2]认为该方病机为“表邪未尽,逆气上冲”。郝万山[3]认为该方病机是“少阳经腑同病,枢机不利,脾虚津伤”,指出临床的三个主症“胁痛、口渴、便溏”,对本方的使用提出了明确的适应症。从上述三位伤寒论大家对该方的论述看出,刘老和胡老只是指出了应用的病机,对刚步入中医殿堂的初学者而言,实在深奥,难以识得其中奥秘,郝万山教授虽然指出了应用的主症,但又过于严格,限制了临床的应用范围。
谭波先生认为本方病机是“肝气不舒,阴阳失调,枢机不利,中焦虚寒,津液内停”,临床应用时不管是否失治误治,只要病人有情志不舒表现,伴舌质淡白,略有齿痕,苔白腻或黄腻者均可应用。临床上冠心病、胃脘痛、神经官能症、便秘、腹泻、失眠等多种疾病,只要出现上述见证,都可以使用该方治疗。临症时根据寒热偏胜,调整寒热药物用量,再根据病人腹部是否有心下痞或心下按之痛,结合应用半夏泻心汤、小陷胸汤等,组成以下主方:柴胡15g 桂枝9g 干姜6g 龙骨30g 牡蛎30g 半夏9g 茯苓15g 陈皮9g 炙甘草6g 瓜蒌12g 黄连6g 人参6g,用于治疗冠心病、胃炎、失眠、胆石症等疾病,使用时根据病情稍做加减,疗效确切。
病案举例
1.胆石症案
患者李某,女,62岁,胆囊结石病史多年,时常右上腹部疼痛不适,恶心,纳差,多处求治,效差,后慕名到谭波先生处诊治。患者现症见:上腹部胀痛不适,舌质淡,有齿痕,苔薄黄,脉沉缓。诊断为胁痛,处方:柴胡15g 桂枝9g 干姜6g 牡蛎30g 白术12g 附子9g 炙甘草6g 人参6g 半夏9g 黄连6g 鸡内金15g 金钱草30g,7剂,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服至第7剂时,病人突然出现腹痛,其子急与其到医院就诊,途中疼痛消失,到医院后行超声检查胆囊结石已消失。
2.痞证案
患者刘某,女,76岁,腹胀多年,经常服用中药治疗,效果均欠佳,偶然机会到谭波先生处就诊。现症见:腹胀,恶心,眠差,腹部无压痛,舌淡有齿痕,苔薄黄腻,脉弦滑。诊断为痞证,处方:柴胡15g 桂枝9g 干姜6g 龙骨30g 牡蛎30g 半夏9g 茯苓15g 陈皮9g 炙甘草6g 瓜蒌12g 黄连9g 人参6g 厚朴9g,7剂,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上方服完后,患者再次来诊,腹胀消失,睡眠也改善,继服7剂。
[1]王庆国,李宇航,陈萌整理,《刘渡舟伤寒论讲稿》。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8年:171-172.
[2]冯世纶,《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》。人民军医出版社,2007年:109-110.
[3]郝万山,《郝万山伤寒论讲稿》。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8年:192-19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