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某,男,84岁,退休教师。2017年1月6日初诊。
患者两年多来,时常盗汗,初起时,服六味地黄丸可以减轻,但未能痊愈,近半年来服药无效,午夜后急燥、汗出、不能自止,夜夜如此,以致不得安卧,及近日出,汗止身凉,疲乏少力。伴脘腹痞闷,嘈杂不舒,入夜口干,大便粘滞。舌淡体胖,苔薄腻,脉沉细涩。
脉证合参,此乃阴损及阳之候,病属“盗汗”。患者年过八十,阴精虚少,午夜过后,相火当令,火迫津泻,盗汗作矣。初起时病势尚浅,滋阴即可,服六味地黄丸可以奏效。然,阴虚至甚,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”,以致阴虚气少。治必补气生阴,衰其相火,方可奏效。方予当归六黄汤加减:生熟地各25g 黄芪30g 当归10g 黄连9g 黄柏9g 黄芩9g 霜桑叶10g 炒枣仁20g 牡蛎30g 夜交藤20g 炒神曲12g。 水煎服,每日一剂,取7剂。
1月13日复诊,服上药,盗汗减半,夜卧渐安,口干解除。效不更方,照服7剂。
1月20日,夜卧安然,不再盗汗。脘腹舒缓,不再嘈杂。大便正常,已不粘滞。惟在丑末(夜间三点)稍感身热。起床小便后,安然入睡。舌淡苔薄,脉细。再服7剂,痊愈停药。
按:盗汗者,阴虚居多也,午夜后盗汗,相火亢盛之所为也。急躁者,肝气盛而化火也;汗出身凉,疲乏少力者,阴损及阳,阳气不足也;脘腹痞闷,嘈杂不舒,大便粘滞者,湿热内郁所致也;舌淡体胖,乃气虚也;苔薄腻者,阴虚生热,湿热内蒸也;病在里,故脉沉也;细为气虚也;涩为伤精血少也。故以熟地、生地、当归滋阴养血,固其本也;黄芪补气,治其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”也;黄连、黄柏清泻相火也;桑叶辛凉入肝,引药以清相火也;牡蛎固阴以敛汗也;诸如枣仁、夜交藤、乃益阴安神之用;神曲和中,使其“补而勿滞”也。如此配伍,俾其“阳生阴长”,阴阳调和,诸证自愈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