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疸

来源:临床案例      更新日期:2022-07-29
刘某,男,51岁,村干部。2017年7月13日就诊。
患者素嗜烟酒,一个月前因郁怒不解而发生脘腹痞闷、纳呆、嗳气、心烦、懊侬,症状进行性加重,以致夜卧不安,胸胁胀痛,呕吐,厌油,身热,口渴,大便秘结,小便黄赤。近三天来,又发现身目俱黄,如橘皮色。就诊时,舌红,苔黄腻,脉弦数。腹部按诊,右胁肋痞块,边如覆杯,距右肋三横指许。肝功能:谷丙转氨酶、谷草转氨酶、胆红素明显升高。
西医诊断:甲型肝炎。
中医诊断:黄疸。证属湿热中阻,传化失职。
治法:清热利湿,活血泄浊。茵陈蒿汤合三棱散加减:茵陈30g  栀子12g  大黄[后下]12g  芒硝[后下]12g  厚朴12g  赤芍12g  桃仁10g  三棱10g  青皮10g  陈皮10g  郁金15g  柴胡12g  竹茹12g。 水煎服,取3剂。
7月16日复诊:大便畅通,热势减轻。其他症状明显减轻。上方去柴胡、芒硝,加文术10g  山甲10g,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
7月26日,诸证递减,不再呕恶,饮食渐增,夜卧安然。上方加炒麦芽15g  神曲12g以消食和中,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
8月6日,黄疸消退,胁疼消失,胁下痞块渐小。舌暗红、苔薄黄,脉弦。上方加白术12g  佩兰12g以补脾化浊,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
8月27日,诸证俱解,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以恢复正常。痊愈停药。
按:“黄疸”之证,多为湿浊内淤而成。通常阳黄治以清热利湿,通腹化浊,阴黄治以利湿化浊,温中和脾。夫湿阻中洲,气血必受其累。中气失和,当配行气之品;血脉淤滞,当配活血之剂。《医学心悟·发黄》篇云:“祛瘀生新而黄自退”。故治黄之法,无论阴黄、阳黄,搭配行气之品,则胃气易和;搭配活血之剂,则黄疸易退,癥积易消。利湿、清热、温中、行气、活血、消癥,治黄之法,随其因而择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