胁疼

来源:临床案例      更新日期:2022-07-29
曾某,男,57岁,干部。2015年5月16日就诊。
患者右胁肋胀疼,牵及右肩背部,恼怒或进食辛辣肥腻食物后发作,甚则呕噁,伴见纳差,嗳气。反复发作十余年。近因食肥腻而加重。就诊时,大便干结,小便黄赤。舌红,苔黄厚腻,脉弦数。
肝胆彩超:胆囊内有一3.4×1.1 cm大的强光团,后方有声影。肝内有一0.5×0.4cm大的液性暗区。提示:①胆囊结石。②肝囊肿。
中医诊断:胁疼。证属肝胆湿热。
治法:清泻肝胆,利湿化浊。柴胡茵陈汤加减:柴胡12g  黄芩12g  茵陈30g  栀子10g  大黄[后下]10g  芒硝[后下]10g  白芍15g  郁金15g  鸡内金6g研末冲服  半夏12g  枳实10g  金钱草30g  槟榔12g  甘草6g  虎杖10g。 水煎服,取5剂。
5月21日复诊,大便畅利,胁疼减轻,未再呕吐,嗳气、腹胀减轻。上方去半夏、芒硝,加青皮10g  陈皮10g,水煎服,取7剂。
5月28日,诸证俱减,上方去半夏,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
6月4日,胁疼消失,饮食增加。B超检查:胆囊内强回声光团1.1×0.6cm。提示结石明显缩小。取上方10剂,水泛为丸。每日二次,每次10g。以求根图。
半年后随访,未再腹疼。肝胆B超复查,未见结石。
按:影像学检查发现的“胆结石”,在中医辨证中属“胁疼、黄疸”的范畴。多因肝失疏泄,胆失通降,淤积日久而成。方中用柴胡、茵陈、枝子、金钱草等清肝利湿;白芍、甘草酸甘化阴以缓肝之急;芒硝咸寒,软坚散结;郁金、内金、大黄、槟榔利胆消积。使湿祛热清,肝气畅达,胆腑通降,则结石自出,胁疼自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