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胃炎

来源:临床案例      更新日期:2022-07-30
韩某,女,41岁,家庭妇女。2016年3月24日就诊。
患者进食冷饮后出现胃脘部疼痛,得温痛减,遇寒则重,伴口苦反酸。二十余日不解,故来院门诊,上消化道钡餐透视: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。就诊时,舌淡,苔薄白,脉弦紧。
西医诊断:慢性胃炎。
中医诊断:胃痛。证属寒邪客胃。
治法:温胃袪寒,行气止痛。
1、中药:附子理中汤加减:制附子9g  干姜9g  炒白术15g  人参9g  高良姜12g  元胡12g  香附12g  白芷9g  甘草9g  陈皮12g。 上方取7剂,水煎取汁200ml,早、晚分两次温服。
2、针刺:散寒和胃。
取穴如下:足三里  中脘  内关  胃俞
3、艾灸中脘穴。每日一次。
3月31日复诊,胃痛减轻,喜暖恶寒。口苦反酸。舌淡,苔薄白,脉弦。上方中药加茯苓12g  黄连6g  吴茱萸9g,每日一剂,针灸处方加胆俞、太冲。每日一次。
4. 保健处方:
①保持乐观情绪,避免过度劳累。
②规律饮食,忌暴饮暴食,勿过食生冷及辛辣刺激食品。
按:患者寒邪伤胃,故予附子、干姜、高良姜以温中,元胡、香附、陈皮疏肝理气,白芷辛温以散寒,白术、人参甘温以益气,复诊仍有反酸、口苦,加青皮以降肝气,黄连配吴茱萸,辛开苦泄,俾脾胃协调,邪去正安。胃经之下合穴足三里,可疏调胃腑气机,和胃止痛;胃募,中脘乃腑之所会,可健运中州,调理气机;内关宽胸解郁,行气止痛;背俞穴胃俞与中脘俞募相配,增强健运和中之力;胆俞、太冲可疏肝利胆,泻肝胆湿热;中脘用灸法,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功。诸穴合用使胃和脾健、寒散络通,何疼痛之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