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痛

来源:临床案例      更新日期:2022-07-30
谭某,女,53岁,职员。2014年5月13日就诊。
患者胃脘胀痛,伴口干咽燥,大便干,气短乏力,易汗。一周前,因饮食不节,胃脘胀痛加重,且口舌生疮。就诊时,舌红少苔,脉弦细。
中医诊断:胃痛。证属胃阴不足,胃失润降。
治法:养阴益气,清热和中。沙参麦冬汤加减:太子参15g  麦冬15g  白扁豆30g  沙参12g  玉竹15g  黄连5g  桑叶10g  白术15g  白芍15g  焦三仙各30g  陈皮12g  炙甘草9g。水煎服,取7剂。忌食辛辣。
5月20日复诊,胃脘疼胀,口疮均已减轻。仍感气短,易汗。上方加山药20g,太子参改为党参15g,水煎服,取7剂。
5月27日,诸证俱减,饭后腹部稍有坠胀感。上方去黄连,加炒枳壳9g以理气升清,继用7剂。
半年后随访,未再复发。
按:患者阴虚胃热,胃阴不足,胃失润降,故胃脘胀痛,口干咽燥;阴虚内热,伤津耗液,故大便干结;阴虚火旺,虚火上炎,故口舌生疮,舌红少苔。予沙参麦冬汤加减,益气养阴。沙参、麦冬、玉竹滋阴生津;白扁豆、白术、健脾益气;焦三仙消食化滞;陈皮行气和胃;白芍、霜桑叶平肝木以扶脾土。复诊加山药、党参、益气以生津。三诊时,胃火已去,减黄连,加枳壳以行气升清。俾阴充气复、胃和脾健,则诸证自解。